記者 侯月 伍紅 報道
巫山脆李是中華名果,也是巫山一張響當當的名片,目前巫山脆李尚未正式開園上市,不過近日很多市民致電縣融媒體中心反映:市場上已經有“巫山脆李”上市銷售了,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是巫山脆李遭遇了“李鬼”?還是真有不顧品牌形象自砸招牌?記者決定對此展開調查。
針對市民反映的市場上有大量“巫山脆李”悄然上市銷售的情況,6月9日,記者為此在城區展開大范圍的調查走訪。通過走訪發現,章家灣、祥云路口、濱江路等路段,不少水果商販將脆李整齊排放在簸箕中,還有移動商販挑著籮筐四處叫賣。
只見脆李個頭不一,價格不等。經過詢問了解,商販會根據脆李的大小決定價格,約在8至22元不等。在章家灣一脆李售賣處,商販見有來客,便一邊扯來塑料袋,一邊招呼顧客品嘗,記者隨即挑選一個咬下去后,發現口感很酸澀,對比以往成熟上市的巫山脆李,味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。
記者:“你們脆李都是哪里進的貨?”
商販:“本地曲尺的,都是自家樹上摘的。”
記者:“那這個味道不怎么樣啊,都還沒空核。”
商販:“只是目前摘的早了一點。”
……
隨后,記者又走訪了其他脆李售賣處,經過多方面走訪詢問,商販們紛紛自稱售賣的就是“巫山脆李,來自曲尺、大溪兩個鄉鎮,要么自家摘的,要么親自去果農家采摘的。”
零售商販告訴記者,不光市場上在開始銷售巫山脆李,還有微商寄往外地。在南三路郵政快遞公司大廳記者看到,已有打包好的“巫山脆李”即將發貨運往外地,據工作人員介紹,郵政快遞自本月6號開始郵寄脆李,目前已郵寄出幾十件了。
商販和快遞公司都聲稱巫山脆李已經上市,是否真是如此呢?當天下午,記者專門趕赴脆李之鄉——曲尺鄉進行調查。記者在曲尺鄉連綿成片的脆李園里看到,尚未成熟且個頭還不大的脆李高高掛在枝頭。新安社區的果農李隆清告訴記者:“目前,我們曲尺的脆李都還沒有開園,基本上還要過半個月之后才能開始售賣。”
當地果農表示,目前巫山脆李尚未熟透,食用起來還帶有一點酸澀,預計本月26日正式開園上市,屆時也是巫山脆李口感最好的時節,不可能現在就把未成熟的果子拿到市場上售賣,自己砸巫山脆李的金字招牌。
種脆李的果農堅決否認市場上賣的是巫山脆李,那市場上銷售的李子究竟是哪兒來的呢?帶著相關問題,記者聯系到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劉仁鵬,他表示:“目前在城區內以‘巫山脆李’名號進行銷售的李子全都不是巫山脆李,現在巫山脆李還沒成熟,且開園時間是6月26日。我們將緊急召集相關職能部門、經銷商、物流企業,專題研究巫山脆李的品牌保護和打假工作。”
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科科長冉龍懿告訴記者:“下一步也將聯合縣商務委、縣農業農村委對巫山脆李交易市場、實體店、電商平臺等開展聯合執法行動,對侵害巫山脆李品牌榮譽的違法行為進行聯合懲戒。”
巫山脆李因果形端莊、肉質緊密,汁多味香、質地脆嫩備受消費者好評,先后榮獲“中華名果”“全國優質李金獎”“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”“中國氣候好產品”“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”和國家區域優勢公用品牌等多個榮譽稱號。2020年,巫山脆李品牌價值達到19.08億元,蟬聯全國李類品牌第一,是一張響當當的金字招牌!
用其他地方的李子冒充巫山脆李銷售,就像李鬼遇到了李逵,早晚是要被消費者和相關職能部門揭穿的……